台北家族,違章女生.jpg

者: 李屏瑤 
出版社:麥田 
出版日期:2019/09/05

 

      這是一本寫給每個女生的書,讓女生們在作者文字中發現其實我們並不孤單,這個社會給了我們許多「要求」跟「限制」,讓我們疲於奔命,卻備感挫折。在這個社會中,我們永遠都不會成為「完美的女生」,因為我們永遠都「不夠完美」,但是妳可以接受自己、喜歡自己,畢竟「完美」並不存在。

 

     本書內容介紹
   女生該是什麼樣子?女生該怎麼穿、怎麼吃、怎麼生活?
   為什麼有個「典型」女生中央伍,必須時刻對齊?
   從裙子的尺度到頭髮的長度、走路的弧度到坐姿的角度,
   就連胸部到底該收該放,該擠該束,時時刻刻都需要留心。
   最難的不是做不到,而是差一點!

 

       小時候的我常常在想「要是我是男生就好了」,帶著模模糊糊的性別概念和一種說不清為什麼的遺憾。隨著年紀增長,我慢慢長成了一個「女生」,發現其實自己不討厭當女生,「當女生沒什麼不好,但如果是男生更好」這樣的想法仍然在我心中,在大學的課堂上學到了「自我覺察」,開始不斷地問自己為什麼,才猛然驚覺原來我只是覺得不公平。

 

       身為「女生」活著有太多的「應該」跟「不可以」,為什麼男生不用忍受這些?為什麼當女生那麼累,彷彿每個人都可以隨便的評價妳,只要不符合「社會的想像」,妳就變得沒有價值,但是為什麼呢?為什麼每個人都可以告訴我「女生的典範」,就連男生也可以指導我如何「當個女生」?這大概是為什麼我會對「本書內容介紹」如此有共鳴,一時失手就買了這本書,卻讀得津津有味吧!

 

       本書共有四輯,從自我認知、家庭樣貌到成長,最後是跟自己和解。每個女生都一樣,我們慢慢建構自己的樣貌,發現男生跟女生好像不一樣,這個社會對於兩個性別有兩套標準。和作者不同的是我適應良好,長髮、不排斥穿裙子、不愛運動、數學不好、異性戀、愛哭又柔弱,也許不夠文靜、乖巧,但我仍然是個有「女生樣的女生」。

 

       輯一「通往地獄之路是由玩笑鋪成的」的這篇,作者提到的是性別認同,但我想到的是性別差異。在對於性別懵懂的階段,有些男生並不那麼敏感,他們有些舉動僅是有趣,甚至是帶著善意,想告訴女生如何「更像女生」,一如文章中想讓「男生更像男生」。不論是嘲笑身材、長相,還是評論「應該怎麼樣」,不見得帶有惡意,但卻會變成他人終生噩夢。


       我遇過因為男生會看底褲,所以很排斥穿裙子的女生,或是因為發育而被嘲笑到喪失自信的女生,甚至是遇到性騷擾,但是大人卻會說「妳是女生自己要注意,多穿背心或安全褲」,也許這也是善意的提醒,但是反而讓這些受害覺得是自己有問題,為什麼沒有人告訴男生要管好自己的行為跟思想,不要造成他人困擾呢?

 

       輯二取名為扮家家酒,但我想她想講得是那些不適任的父親,如同作者所言「有些父親從來沒準備好要當父親,他們比較適合過兒童節」,而「有些婚姻狀態,不是為了建立家庭,可能更像是抓交替」。有些人其實根本沒有準備好要做父母,只是因為時間到了,或是他人的眼光、家人催促,在各種因緣際會下成為了父母。更有些人,甚至不知道怎麼做父母,所以只能用他們在原生家庭被對待的方式來對待自己的小孩,卻只是把那些痛苦跟創傷「遺傳」給了下一代。
 

       在大學時期上過一門名為「家族治療」的課,讓我印象十分深刻,全班哭得亂七八糟,但是會突然明白「父母不一定正確」,他們很多時候可能身體長大了,但是心還沒有。原生家庭裡面負面的情緒跟狀況,不是因為孩子做錯事,只是因為父母不夠成熟,所以不用為自己的無能為力感到痛苦跟自責。推薦《家庭會傷人-自我重生的新契機》這本書給大家,唯有認清楚父母他們可能不懂得怎麼當父母,我們才有機會跟他們和解,進而重塑自己,跟自己和解。

 

       作者慢慢成長,直到離開家,獨自面對人生的風雨,一如作者所言「童年並不是成長過程中脫去的舊蛹,童年被成長所吸收內化,會一直是生命的一部分」。帶著這些生命經驗,我們會找到自己的樣貌,也許能學會去愛、被愛、快樂,又或著一輩子都還在學習這三件事,藉由一次次的選擇,我們慢慢決定自己要成為怎麼樣的人、慢慢成長,藉由一次次的成功或失敗,成為現在的自己。

 

       我喜歡作者的真實,就像一個朋友在向讀著傾訴她的喜樂跟傷痛,然後要讀者在生命中找到快樂,學會愛自己。很多人終其一生都在學習怎麼跟自己和解、放過自己,但其實我們從來都沒有那麼差,好好的活著、平安的長大,都已經非常值得稱讚了。人生的開始、出生的家庭,我們都無法選擇,但是我們可以成為一個自己喜歡,帶給自己快樂的自己。

 

       推薦《台北家族,違章女生》給每一位女生,讓妳知道妳不孤單,妳值得活得開心!

arrow
arrow

    薇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